今天和大家讨论一个话题——组织是一个整体。之所以要讨论这个内容,很大的原因是今天的组织遇到了非常多的变化。这些变化和之前所遇到的情形不太一样。
1
在变化中看清组织管理
我们会特别在意组织,因为它有一些功能是个体没法做到的。
1.理性设计的组织三个功能
组织有三个功能:
(1)保障目标的实现
当你去实现一个目标时,个体是比较难达到的,如果能够和一个组织在一起,那这个目标就比较容易实现。
比如,你想让自己的学习速度更快,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组人和你共同的学习。
举个例子,以前别人问我为什么可以快速读书?
我说我早期读书的速度也没这么快,但我用了一个方法,因为我是老师,我有很多同学,每个班的同学来上课时,我第一个任务就是列一张书单。
比如40个同学就40本书,40本书让每个同学去读一本书,之后我给每人30分钟来讲这本书。你会发现,实际上可以借助一个30分钟去了解了一本书,那么有40个同学,就很容易看40本书。
我早期的快速阅读就是用读书小组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个实现的方法使我可以读到很多书。
这就是组织很特殊的一个地方,它可以让你的目标实现变成可能。而你自己有可能是做不到的。
(2)使人创造价值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价值,但人在不同的平台,价值是不一样的。反过来,组织有一个很强的能力,它能让人的价值被释放出来。
比如有一次我参加论坛,论坛在南方和北方各找一个老师,南方演讲的嘉宾是我,北方找的老师来自北大。
在论坛开始介绍时说北京大学来的教授,大家就会很热烈地鼓掌,说到华南理工来的教授,大家就会比较礼貌地鼓一下掌。
然后我认真地去讲,讲完之后,他们就会热烈地鼓掌,最后还说了一句话,原来华南理工也有好老师。这就是两个不同的学校给听众不同的影响。
你所在的组织可以给你背书。当你所在的组织给你背书时,你的价值就会显现得非常明显,这就是组织的第二个功能,叫让人创造价值,组织做这件事比个体要容易。
很多年轻学生毕业时总问我,应该选一个薪资高的单位还是一个组织平台大的地方?
我就给他一个建议,你去一个组织平台大的地方,因为当你去一个组织平台大的地方时,你创造价值的可能性会变大,而且你能真正地感受到组织的背书让你的价值变得更加强大。
如果你一开始就选一个给钱多的地方,当这个组织的平台不够大时,慢慢你的价值就会降下来。
(3)可持续的基础
第三个更加特殊的功能是可持续性。企业如果能一代二代地传下去,这个组织的寿命是非常长的,但如果它只依赖于一个领导人,这个组织一定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在讲可持续性这个概念中,它没办法通过个体去做,它一定是通过组织的概念去做,它能保证组织的可持续性。
组织有这三个特殊的功能,这三个特殊的功能使我们懂得我们和组织之间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
2.助力还是阻力?跳槽时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们大部分人到了组织之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组织有可能会成为你的障碍。
你总是觉得你的发展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好,你总会认为换一个地方会不会变得更好?然后很多人选择不断跳槽。
人才流动是非常普遍的,但我们要懂得一件事情,组织对于个体来讲,它可能是一个推进的力量,也可能对你是一个阻碍的力量。
按照组织管理的第一原理,正式组织的要求和健康个性的发展是不协调的。这就意味着要完成正式组织的目标,就需要个体对自己约束。
在正式组织中,组织要求实现目标,承担的责任及做出贡献并拥有权力。当我们拥有权力、承担责任并做出贡献时,我们要考虑的是组织目标,不是自己如何发展,此时就一定会约束到自己。
所以当在组织中感受到被约束,感受到没有发展得那么好时,有些同学问我要不要离开?
我常常会问他:「你离开这里是因为你认为你的能力没得到发挥,还是因为你觉得你受到了障碍?」
如果你觉得你的能力没有得到发挥,我同意你离开。但如果你认为你受到障碍,好像力量没有地方使,你在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都会有这个感受。核心不在于你是不是被组织约束,核心在于你愿不愿意不断贡献价值。
如果你可以这样去想,组织对你来讲就是一个助力,你可以不断地去约束自己产生更大的贡献价值。
如果你不能这么理解,可能你真的会认为组织对你是伤害。你跳到另外一个组织,也许感受会是一样的。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了解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3.未来组织特征:有组织无结构
在现实中,我们比较关心的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未来。未来组织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举个极端的例子,这是著名领导理论学者本尼斯的书《成为领导者》中的一个故事。
在这本书里,他形象地形容了未来的一家工厂,这家工厂的绩效由机器来决定,由于绩效由机器决定,人不能碰机器,但又需要有事可做,最后工厂由一个男人和一条狗来管理。男人的职责是喂狗,而狗的职责是防止男人去碰机器。
这个极端的例子告诉我们,在未来的组织管理中,有3个很大的变化:
(1)在组织中会有一种新人叫机器人,我们将可能和机器人合作。
(2)在机器人更多地决定绩效时,我们要知道怎么让每个人有意义。
(3)怎么让组织可持续性延续?
未来对人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让自己变得有意义。
而对组织管理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让组织中的每一个人有意义。
4.组织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今天的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上图可以看到,从组织结构到流动性、风险,组织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对我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我们了解了这些变化,就要从现在开始对自己做一些规划。这样才能适应组织的发展,你在组织中才能成为非常有效的成员。
尤其是在处在本科学习的同学们,现在做规划正是时候。
以前很多本科学生喜欢考证,花很多时间考各式各样的证,唯独没学好自己的专业。
我遇到一个学生,他四年考了七个证,可是他的专业成绩并不好。最后毕业时他还问我,我应该去哪里工作?
我说因为你会的东西太多了,我也不知道你应该去哪里工作。作为学生,第一个评价标准就是学习。因为你的职业是学生,如果学习都做不好,获得了再多的证书,也没办法证明自己。
在传统组织概念中,你考很多证书确实有用,因为你是通才。但今天的组织要求我们有技能和专长,也就是必须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不可替代才最有价值。不可替代靠什么?就靠你对于某一些认识的专注度、投入度和对它的把握。
这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培养,这也是人在组织中的作用,其实传统组织和新的组织之间的差别已经非常明显。
5.组织改变要求我们必须自己把握未来
组织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影响。
(1)组织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成为核心。它对人的要求,不再是能不能胜任工作,而是能不能创造性地工作。
(2)在组织扁平和矩阵管理中使员工升迁离开了层级制度。只要你能更快地去创造价值,就不需要通过成绩去升迁。
(3)人才的留任以事业平台代替空缺的职务链。
当组织带来这些变化时,被称为进入了自我管理的时代,此时更加强调个人对未来的设计和把握。
2
从「个体」到「组织」
必须学会的7个理论
我们在讲个体到组织时,把组织中的人分为两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组织中的绩效往往是由管理者决定的。
那些不成功的管理者,他们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对人不够敏感,对自己太敏感。当管理者对其他人不敏感时,就没有机会让每一个人产生绩效,组织中的个体就会出很大的问题。
1.研究组织的三个理由
沿着这条思路,我们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研究组织?
(1)管理良好的组织,对达到目标是有利的工具;它并不束缚成员。
我们知道组织有三个功能,首先就是它能保证目标的实现,但当我们动用组织时,最怕就是管理者让每一个成员觉得很难受,因此也就无法发挥作用,目标也就无从实现。
(2)重要的是如何扩展人的理性,而不是把组织看作非人化的官僚组织。
外部环境巨变需要人越来越有创造力。这时就不能把组织变成一个很僵化、官僚的组织。我们必须把组织的边界打开,让人的理性可以拓展。
(3)经典理论很重视组织中的秩序而忽视人的情感。
组织强调秩序,非常怕乱。但是当组织怕乱时,它就会僵化和固化,而忽略人。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组织,我们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要理解好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从个体认知开始,梳理出个体到组织的演化过程。
2.组织理论一:叔本华的「自由意志」
我们在讲组织理论时,起点来源于个体的自由意志。所以我们在最初去了解组织概念时,我们对个体的最初的起点就是叔本华的自由意志。
他说人有自由意志,而且永不满足,永无止境。人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他的满足是很短暂的。因为当他把自己的自由意志不断地释放和放大时,会受到别人对他的冲击和约束,所以他的满足很短,这个过程会让他很痛苦。
3.组织理论二:巴纳德的「自律行为」
人实际上不可能做到完全自由意志的。那么怎么才能让人实现自由意志?这要说到巴纳德,他提了「自律行为」的概念,他发现人在个体行为上,本质上是自我约束的,即自律行为。人能在责任和能力之间找到一个边界,因为个人的自由意志要实现目标,就要和别人合作。
4.组织理论三:从「协同行为」到「协同体系」
有了自律行为,我们就有机会往下探讨,一个人的协同行为和多个人去协同时,会不会让他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更大?结果发现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协同行为发生在多人之间时,被称为协同体系。
协同体系成立的内含前提条件是,能否依靠协同体系本身,去克服多样性的个体动机与行为所带来的障碍。这就意味着各种「社会因素」,比如行为规则、共同价值观与文化,将伴随协同体系的形成而产生。
5.组织理论四:从「协同体系」到「正式组织」
一个人和更多数人做协同之后就要受约束,这是我们所建立的一种行为上的要求。
比如我们约定相同的时间上课,这就是协同上的制约,每个加入协同体系的人,将不得不接受「协同上的制约」;使个人独立人格有了「新」的侧面,这就是按照协同体系,或协同成果的要求,重新塑造「人格」。
如果能按整体目标与成果的要求,调整每个人的动机与行为,协同体系就有了「正式组织」。所谓正式组织,就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两个以上的个体行为进行调整,由此产生的协同系统。
6.组织理论五:什么是组织?
我们有了正式组织,我们怎么能让它对每个人发挥作用,或者它本身发挥作用?
我们就要回答什么是组织。我以前上课时常常问大家怎么理解组织,他们就和我说组织是由人构成的,现在我要提醒大家,组织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协同体系。比如说我们今天所有人的行为都不是来这里上课的,这个课程组织就不存在。
组织存在有三个必要条件:
(1)构成各自愿意作出贡献。
每个人愿意贡献。如果你不愿意为组织做贡献,你就不在组织里。
(2)有共同的非个性化的协作目标。
组织不考虑个人目标。 所以我们常常对很多年轻人讲,你要找一个和你的目标一致的组织,不要去看待遇的部分。组织是非个性化的,所以你一定要保证自己和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
(3)彼此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
彼此要能相互信息交流,也就是要有共同的语境,大家讲的话是互相听得懂的。
所以,从一个自由意志的人,最后变成一个组织中的个人,要求越来越高。你先要克制自己,接着要和别人协同,然后和多个人协同,要贡献,然后要和组织有共同的语境,这个要求是越来越高的。
7.组织理论六:「组织存在」与「组织均衡」
要求高了之后,我们就要完成协同、贡献、交换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以及四者之间的内在均衡。组织均衡就是个体在组织里愿意协同,因为每个人都做贡献。
为什么每个人都会做贡献?因为他得到满足和贡献之间的交换是平等的,我们理论上把它称之为组织均衡。整个组织管理就是把组织均衡这四个关键的过程做到,整个组织就做到了。
8.组织理论七:组织的核心命题
在组织管理的核心命题里,有三件事: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
很多人问我,到一个组织中,怎么才能被肯定,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
我说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做价值贡献和价值创造。如果你能做价值贡献、价值创造时,组织就会用价值评价告诉你为企业创造了什么价值?价值有多大?我们就会有一个价值的分配。
所以我常常和年轻人讲,你刚去一个公司时,别在意公司给你什么,你应该特别在意你能贡献什么,这才是你和组织建立的价值关系。
当你能不断讨论你的贡献时,这个价值关系让你和组织之间的交换非常积极,组织就会把各种机会给你。所以我才和年轻的同学讲,我们去到任何一个地方,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想:我如何做价值创造?
3
理解组织行为,事半功倍
最后我们谈谈组织行为。一般我们拿到一个定义时,都很希望能讲清楚这个定义的内涵、概念、边界、外延。但组织行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概念。我们在理解概念时,分好几种,有一种叫描述性概念。
比如说阿里巴巴和腾讯有什么区别?我们最直接的说法就是把一个腾讯人和一个阿里的人各描述一遍,他俩的区别就是两个企业的区别。
最早我们做管理研究时,会把心理学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基础,我们认为动机决定结果。可是后来发现有些人就是好心做坏事,他动机很好,但是做的结果不好。有些人无心插柳,他本来不是这样做的,但是结果反而很好。最后发现不是动机决定结果,是行为决定结果。所以行为学就变成了管理学的前提基础学科。
在不断的研究之中又发现行为又不完全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同一个人,在不同公司可能表现完全不一样。我们发现他的工作结果和绩效结果不仅仅是他的个体行为,更是他在组织中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把组织行为作为基础的原因。
组织行为由三个东西混合构成:
. 个体,个体要协同非常多人的行为;
. 协同多人的部分叫群体;
. 当协同了多人之后,形成一个彼此的约定,就叫正式组织。
你在组织中的行为不是你的行为,组织中的那个你不是你,这听起来有点难懂,但的确是这样。
比如我讲课就要按照正式课程对我的要求进行调整,这就是组织行为。
好的组织会让人变得更好,不好的组织就会让人变得更差。但总而言之一定不是原来的你。我们要做的很有挑战的事情就是:怎么让人比原本的样子更好。
我们到底如何理解组织行为?
1.了解个体,了解自己
我们很多同学大学毕业了都不太了解自己。比如我专门写了本书叫《大学的意义》,我觉得大学有几个很重要的意义。
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在大学里可以独处。独处的好处是什么?就是了解自己,一定要有一些时间给自己,接触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时间搞得太满。因为只有大学这个期间可以给你一个保护,你不需要和太多的东西竞争,你把自己了解清楚就好了。
我们一定要花时间了解自己,因为你不了解自己,你一定不会了解其他人。为什么你一定要了解自己?因为个体只有在满足自身需求而引发的行为,他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了解群体
我用了马奇和西蒙的定义,他们说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往往会产生一致的意见。同时,群体内部交流的作用是群体成员认为留在群体的需要程度的函数。
什么意思?如果你和大家交流完,大家今天都不能离开,本来你想离开的,结果你基本也会留下来。我们称之为群体压力,或者叫从众行为。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叫《乌合之众》,就是讲群体的。
我们常常和大家开玩笑说,我很希望你成为团队,但很怕你成为团伙。区别在于团伙是一个群体概念,它是通过压力把你留在这里的。一个不是真想留的人留在一个群体中形成的组织,这个组织是非常波动的,他不可能去承担责任。群体当中的人是不会为他的行为负责,因为他都是从众的。
3.了解正式组织行为
正式组织的行为就是指协同,在正式组织里,在可忍受的范围内人是理性的,他愿意为他的部分行为负责。但是他不负责整个组织,他要求最高的领导人负责。
在这个部分我们要了解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在组织中,我们最需要的实际上是个体,是个体的行为。因为只有个体的行为,才能找到责任主体。你会发现,所有的考核最后都会落到个体身上,绝对不会落到一个部门身上。因为在部门身上找不到责任人。
第二件事情,在组织管理中,一定要注意群体的问题。一定不能发生群体事件,因为在群体中我们找不到行为的责任主体。假设你遇到群体事件,应该怎么办?其实解决方案很简单,就是把他全部化成个体。这就是群体和个体行为的关系,在组织管理中,一定不能让群体行为存在,必须回归到个体概念上。
第三件事情,职位越高责任越大,不能把责任都推给下属。我们很多管理者常常说是下属的问题,如果你的职位比他高,就一定是你的问题。因为在正式组织中,个体只负责他有限的部分,更高的责任都是由最高的管理者来决定的。
我们理解了这个部分,就能很清楚地知道,组织是一个整体。组织行为有三层意思:
. 个体的选择;
. 群体给你的压力;
. 组织给你的责任。
把三者结合后,做出来的行为就是组织行为。所以我们看人时,实际上是看三个东西:
第一看你做了什么选择;
第二看你受谁影响;
第三看你承担组织的责任有多大。
把这三个合在一起,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件事做不到,因为周边的人给你压力,我们也会知道为什么这件事情做得不够好,原因就是承担更大责任的人没有给你支持。所以你回到组织中,也要注意这三件事情的影响,这就是组织行为。
所以它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我没办法给它定义,我就把它描述清楚告诉你。对组织来讲,我们要对个体好一点。一个好的组织可以让本不可以胜任的人可以胜任。
举个例子,我是上管理学课的老师,但是我为什么会在智慧树的帮助下,选10个老师一起上在线的课程?
如果我自己来上这门课程,我就会讲我擅长的部分。但如果我们有10个老师来上, 10个老师就会把各自擅长的部分都讲了,这时这门课的效果是最好的。
组织确实有一种力量,让本不能胜任的人可以胜任。一定要理解个人与组织之间,个人的局限性是什么?组织可发挥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些,我相信今天谈的话题就会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