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则新闻,说的是百度因为不堪其扰,举报了几家倒卖贩卖简历的猎头公司,从而揭开了招聘网站的从业人员和猎头从业人员之间“不为人知”的秘密。大家都在嘲笑现在的猎头太low,社会人不要惹更社会人的百度。
其实那些天天下载简历打陌生电话的猎头小白是属于行业产业链上最苦的,没资源又没有碰上好的领导和公司。这事儿更应该谴责贩卖简历的招聘网站的工作人员。
不过,从招聘网站上下载简历然后当作候选人卖给招聘方这种事情,原本就不应该发生。传统的招聘网站跟猎头面向的用户原本应该是两群截然不同的用户。招聘网站面向的是主动求职者(在网站投递简历);而猎头面向的是被动求职者(通常不向网站投递简历)。问题是,在中国,很多时候这两个用户群是重合的。假设发达国家两者用户之间的重叠是5%的话,在中国这个重叠可能是30%。这多出来的25%创造多了许多以下载简历为生的人才中介公司。
作为一名曾经的资深猎头和猎头公司管理者,我想说:商业世界发生的事情,背后都是供需的问题。
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了。过去十年,在北上深广诞生了一大批对人才极度“饥渴”的公司,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快速崛起的“职业经理人”。这个候选人诞生的数量在发达国家可能需要几十年,在中国只用了10年。随后,人才和组织之间的流动因为需求和跳槽带来的薪资增长开始变快。
同一方面,在供给侧,虽然看起来
猎头公司很多,但是真正好的顾问(好的顾问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主动预判)却是稀缺的。大量的传统意义上属于猎头业务的市场在原本需要被猎头顾问“预判”和“截胡”的时候没有被准确挖掘,导致用户需求“外溢”到公开市场。因此,部分原本属于猎头业务范畴的用户在有需求的时候第一时间并没有猎头关心,从而不得不转向求职网站。那些眼疾手快的猎头靠着这一部分市场,每天都在拼速度第一时间“扔简历”给甲方,从而赚取一笔不菲的猎头费。在此,王扎克也呼吁招聘方不要仅仅只把推送简历的时间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最后,我们作为职场人士,平时要注重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不要随便转发自己的简历。没事的话,多跟专业的猎头朋友交流交流也是极好的,毕竟都是年薪100多万的人了,没有几个可以出来交心的猎头朋友必须要回去反思一下了。